上证指数接连七周调整,两市日均成交额回落至6000亿元低点,市场参与者心态低迷。天选从股市估值的定价角度看,当前沪深726只个股市净率不足1倍,破净率达14.2%,接近年初创下的水平。另外,如果从市值与公司持有现金的角度看,按市场具有蓝筹股特征的中证800指数成分,市值小于现金的公司达69家,这一情形只低于2022年10月位置,但高于其余的市场底部水平。市值小于现金的公司数量攀升,这本身隐含的是多数投资者只看到了宏观风险暴露,但忽视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积极变化。当前股市对宏观风险与经济问题的讨论与过去1-2年相近,三中全会来临之际,我们认为市场调整的底部正在接近,转机渐行渐近。
内外部压力来到临界点,内需政策的条件有望进一步打开。从国内看,地产持续调整,地方债务压降,传统依靠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较难为继,并且生产端结构性产能过剩出现,消费信心仍显不足。在过去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制造业及出口的快速增长下,实现了一定的需求对冲;但是自2024年以来欧美对中国贸易制裁增加,尤其是6月以来,印度、印尼、泰国、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增加对华贸易壁垒。一方面,以上表明中国对外贸易环境的有利局面可能会收紧。另一方面,从历史经验来看,海外对华增加贸易壁垒的时期,往往对应的是欧美总需求在未来1-2年会出现下滑。我们认为,内外部的压力都到了一个临界点,需求增长的天平有望从过去依赖出口逐步转向对内需的关注,内需政策的条件或正在打开。我们认为市场对宏观前景挑战的计价非常充分的当下,未来内部不确定性应该有望下降,这是我们在市场调整后对股市积极判断的来源。
继“新国九条”之后,“科创八条”有望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抓手。从制度安排上来看,并购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等创新制度有望尽快落地,非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、跨境并购政策亦将逐步优化。回顾2010年来资本市场针对并购重组的政策,经历了“萌芽-宽松-收紧-优化宽松”的发展历程。2014-2015年的并购浪潮主要集中在TMT和医药等成长行业,通过外延式扩张实现了估值水平的抬升,但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商誉减值的风险泡沫。面向新的监管体系,并购重组更多地聚焦于硬核科技,通过内生性成长带动公司价值的外溢。对于科创而言,通过并购重组有望实现消化过剩产能、降低过度竞争、提升协同效应。从2024年科技投资角度看,订单与并购重组预期都有望向科技龙头集中,这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方向。
行业比较:国内经济社会不确定性降低,国际政治地缘局势复杂,投资者风险承受意愿偏低,现阶段投资重点依然在有产品、有订单、有业绩、且估值合理的蓝筹股。推荐:1)科技蓝筹:港股互联网,以及A股电子/军工/通信等龙头公司;2)大盘价值:优中选优,兼顾经营预期稳健、商业模式优质且估值相对合理的:金融/电力/运营商/港股高股息,关注地产龙头。